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六)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六)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混凝土表面出现横向水波纹,或沿竖向分布的砂质线条,影响外观平整度与整体观感,严重时可能削弱表层密实度。 ➤材料性能缺陷: 混凝土自身保水性不佳,泌水率超出合理范围,导致水分在内部迁移过程中形成纹路。 ➤针对已成型的水纹、砂线缺陷,优先采用机械打磨法处理: 使用专业打磨设备对缺陷区域进行打磨,直至表面光滑平整,确保打磨部位与周边成型混凝土实现平顺过渡,无明显高低差与接缝痕迹。 ➤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与拌制: 选用保水性优异的混凝土配比,严格控制拌合时间以保证匀质性;精准控制外加剂掺量,避免因掺量过大引发延迟泌水问题。 楼梯段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留设,常见于梯段板跨端、踏步根部或梁体与梯板交接处等非规定区域,导致后续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受力性能下降,易出现裂缝、渗漏等隐患,同时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与外观质量。 ➤技术管理不到位: 楼梯梯段施工前,未针对施工缝留设位置进行清晰、明确的技术交底,施工人员对规范要求理解模糊。 ➤针对施工缝留设位置不正确的缺陷,需先依据规范确定正确施工缝位置,并弹线标记;在后浇踏步混凝土前,使用专业工具将超出标记范围的多余混凝土彻底剔除,确保结合面平整、顺直,为后续浇筑创造合格条件。 ➤明确规范留设要求: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,将楼梯段施工缝留设在板跨中1/3范围内,该区域受力较小,可有效保障结构连接性能。 十三、楼板板面脚印较多 楼板混凝土浇筑收面后,表面遗留大量深浅不一的人员踩踏痕迹,不仅破坏板面平整度与观感质量,较深的脚印还可能削弱表层混凝土密实度,为后期渗漏、起砂埋下隐患。 ➤成品保护时机不当: 顶板混凝土收面作业刚完成,尚未达到上人强度便提前允许人员进入,直接踩出脚印。 冬季浇筑后覆盖保温材料时,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踩踏,在板面留下大量踩踏痕迹。 ➤若脚印较浅且混凝土未终凝: 需及时采用原浆修补法:用混凝土原浆填补脚印凹陷处,再用抹子压实、收光,确保与周边板面平齐。 ➤强化交底与管控: 施工前对混凝土班组进行专项成品保护交底,明确楼板浇筑后的上人要求与禁忌,避免违规操作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