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in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技术资料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六)

2025-10-24 专家观点 加入收藏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六)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

关于混凝土病害的详细分析(六)

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性材料,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、桥梁、隧道等工程的安全性、耐久性与使用寿命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,受原材料性能波动、配合比设计偏差、施工工艺不规范及养护条件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,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强度不足等质量通病频发,不仅增加了后期修补成本,更可能埋下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,成为制约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痛点。

十一、混凝土水纹、砂线现象
  1. 1、现象
混凝土水纹、砂线现象.jpg

混凝土表面出现横向水波纹,或沿竖向分布的砂质线条,影响外观平整度与整体观感,严重时可能削弱表层密实度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材料性能缺陷:

混凝土自身保水性不佳,泌水率超出合理范围,导致水分在内部迁移过程中形成纹路。

➤施工操作疏漏:
浇筑过程中未及时清除混凝土表层析出的泌水,水分滞留于模板与混凝土界面,固化后留下水纹痕迹。
➤浇筑与振捣不当:
单次浇筑体量过大且振捣不充分,上部混凝土对下部产生过大纵向压力,促使泌水向模板内侧迁移,形成横向水纹;若水压过高,水分向上逸出时会携带砂粒,在表面形成竖向砂线。
3、处理方法

针对已成型的水纹、砂线缺陷,优先采用机械打磨法处理:

使用专业打磨设备对缺陷区域进行打磨,直至表面光滑平整,确保打磨部位与周边成型混凝土实现平顺过渡,无明显高低差与接缝痕迹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与拌制:

选用保水性优异的混凝土配比,严格控制拌合时间以保证匀质性;精准控制外加剂掺量,避免因掺量过大引发延迟泌水问题。

➤规范浇筑与泌水处理:
采用连续浇筑工艺,避免施工中断;若表层混凝土出现明显泌水,需及时清除,并对泌水影响区域采取“铲除旧料、更换新拌混凝土”的方式处理,确保表层密实。
➤加强模板安装质量:
在模板拼缝处增设次龙骨方木进行加固,提升模板拼缝密封性,减少泌水从拼缝渗入或滞留,从源头降低缺陷产生概率。
十二、楼梯段施工缝留设位置不正确
1、现象
楼梯段施工缝留设位置不正确.jpg

楼梯段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留设,常见于梯段板跨端、踏步根部或梁体与梯板交接处等非规定区域,导致后续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受力性能下降,易出现裂缝、渗漏等隐患,同时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与外观质量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技术管理不到位:

楼梯梯段施工前,未针对施工缝留设位置进行清晰、明确的技术交底,施工人员对规范要求理解模糊。

➤现场管控不严格:
施工人员未按技术要求规范操作,擅自调整施工缝留设位置;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对关键工序的检查验收流于形式,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。
3、处理方法

针对施工缝留设位置不正确的缺陷,需先依据规范确定正确施工缝位置,并弹线标记;在后浇踏步混凝土前,使用专业工具将超出标记范围的多余混凝土彻底剔除,确保结合面平整、顺直,为后续浇筑创造合格条件。

4、预防措施

➤明确规范留设要求:

严格按照施工规范,将楼梯段施工缝留设在板跨中1/3范围内,该区域受力较小,可有效保障结构连接性能。

➤强化结合面预处理:
绑扎钢筋前,提前剔出梁窝并清理干净;施工缝处需剔凿至露出坚硬石子,再用清水彻底冲洗,去除浮渣、灰尘,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力。


十三、楼板板面脚印较多

1、现象
楼板板面脚印较多.jpg

楼板混凝土浇筑收面后,表面遗留大量深浅不一的人员踩踏痕迹,不仅破坏板面平整度与观感质量,较深的脚印还可能削弱表层混凝土密实度,为后期渗漏、起砂埋下隐患。

2、问题分析

➤成品保护时机不当:

顶板混凝土收面作业刚完成,尚未达到上人强度便提前允许人员进入,直接踩出脚印。

➤冬季施工操作疏漏:

冬季浇筑后覆盖保温材料时,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踩踏,在板面留下大量踩踏痕迹。

➤混凝土性能异常:
混凝土出现严重缓凝现象,早期强度增长缓慢,难以承受人员重量,轻微踩踏即形成明显脚印。
3、处理方法

➤若脚印较浅且混凝土未终凝:

需及时采用原浆修补法:用混凝土原浆填补脚印凹陷处,再用抹子压实、收光,确保与周边板面平齐。

➤若脚印较深或未及时修补:
需先将基层浮渣、松散混凝土清理干净,再采用高一标号细石混凝土进行填补,振捣密实后收面;修补完成后需加强养护,防止出现裂缝。
4、预防措施

➤强化交底与管控:

施工前对混凝土班组进行专项成品保护交底,明确楼板浇筑后的上人要求与禁忌,避免违规操作。

➤规范保温覆盖操作:
楼面收面完成后覆盖塑料薄膜或保温材料时,施工人员需在脚底垫设木板,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对板面的压强,避免产生脚印。
➤严格控制上人时间:
混凝土顶板浇筑完成后,需待面层强度达到1.2kN/m²方可上人;具体时间需结合环境温度调整——30℃以上时。
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
{"errcode":40164,"errmsg":"invalid ip 47.119.149.244 ipv6 ::ffff:47.119.149.244, not in whitelist rid: 68fcd020-252930a4-7044290e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