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常态下,混凝土产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
近年来,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,提出了双碳战略。严格控制了矿山开采开发,严格限制了影响河道生态和环境的河砂开采,而与此同时,我国基础建设的规模却在不断增长。由于疫情影响,2022年首要任务是稳增长,究竟如何稳增长,那就是以稳投资来稳增长,重点是基建托底。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高质量的有效投资,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主线,2022年1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《纲要》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。
一方面,混凝土的原材料供应越来越紧张,混凝土的需求越来越大,在这个大前提下,混凝土产业面临的压力巨大。
从原材料角度,材料品质令人担忧。
水泥本该是最稳定的材料,以最常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例,GB175规定其混合材掺量不超过20%,而调研表明,不少水泥厂为了追求利润,把水泥熟料粉磨过细,达到420m2/kg甚至480m2/kg,以更多混进混合材降低成本,有的混合材掺到60%甚至更多,这样一来,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差,混凝土加大了收缩,开裂严重,有的强度倒缩,直接影响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。
粉煤灰是锅炉电厂烟气中收集的粉尘,由于粉煤灰在混凝土中优异的性能,使得其在混凝土中得到广泛应用,很多地方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,于是出现大量以煤矸石、花岗岩等废弃物为材料进行粉磨后充当优质粉煤灰使用的现象,使得混凝土出现了大量质量问题,同时,煤的燃烧不可避免产生了二氧化硫和氧化氮,环保政策下,烟气排放之前必须进行脱硫和脱销处理,氨法脱硫脱硝使得粉煤灰中又混进了硫酸铵和硝酸铵,而硫酸铵和硝酸铵遇到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,不可避免地产生氨气,氨气不仅有毒,同时也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和拆模后的表观质量。收尘工艺对粉煤灰质量影响很大,这是下一步需要电厂应该给予重视的。
矿渣粉是炼铁的副产品,磨细后广泛应用于混凝土。同样,假冒伪劣的“矿粉”登堂入室,利用现行规范的检测方法,所有指标都是合格的,但用到混凝土里,后期强度不增长,工作性能不满足要求,给结构安全带来重大隐患。
不只是以上两种常见掺合料,利益驱使,以前很多废弃的渣、灰都再一次重见天日,打着废物利用的幌子进入混凝土,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剧了混凝土劣化。
无论是水泥还是混凝土,过多掺配混合材或是掺合料,肯定是不允许的!但另一种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也误导了混凝土行业!比如,某些省份明文要求,混凝土配合比中,单掺矿物掺和料不超过13%,双掺不超过25%!匪夷所思!这是针对32.5强度等级水泥?还是42.5强度等级的?还是52.5强度等级的?是普通硅酸盐水泥?矿渣水泥?没有解释,一笔糊涂账!搅拌站苦不堪言,但还不得不遵守!无疑制定政策的初衷肯定是好的,但对混凝土质量和成本控制而言也不一定好!
环保要求河砂限采、禁采,机制砂不可避免成了混凝土主材,发挥着巨大作用。机制砂的生产有湿法和干法两种,干法除土难度大,一般含粉量也偏大,而湿法可以除土,但存在着级配不良和絮凝剂残留的问题,对混凝土工作性能造成极大影响。湿法制砂洗砂过程中,为了节约用水,提高产率,常常要用到絮凝剂,迅速除土。絮凝剂种类很多,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。其中无机絮凝剂又包括无机凝聚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;有机絮凝剂又包括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、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。目前常用的聚丙烯酰胺,也有阴离子型,阳离子型,非离子型,双离子型,分子量变化很大,不同种类、不同残留量对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影响也不同,造成工作性波动很大,影响结构质量。另外,一些风化岩石被用来制砂,比如前些年被大量使用的麻刚砂,强度不足,吸水量大,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,直接造成强度和工作性能下降,造成拆楼事件。另外一些母材吸水性大的火成岩,比如某些凝灰岩,孔隙率高,吸水性大,做粗骨料只能勉强应用,加工成机制砂则很难使用。
骨料作为混凝土中最大宗材料,常规材料产量不足,一些严格禁用的材料如钢渣也混进粗细骨料,大楼建成封顶还没有问题,短期强度也没有问题。待到一两年后,钢渣中的过烧石灰开始吸潮发生化学反应,膨胀、胀裂了混凝土,不得不大量拆除,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这种事故。
很多外加剂看到了原材料的波动,开发所谓抗泥剂以满足含泥量高的砂石使用,这至多可以使混凝土流动,而强度和耐久性无从谈起。混凝土回弹强度不够,开发所谓混凝土表面增强剂应付检查,蒙混过关,这也给工程的安全性带来巨大隐患,必须引起足够重视,建筑工程终身责任制,出了问题害人害己,但如果作为混凝土表面浸渍处理,使混凝土表层更密实,提高其抗腐蚀性,倒无疑是一种好做法。
双碳战略下,推行节能、减排、节材、节地举措。固废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选择,但很多地方主管部门对“废”的理解又有歧义,一提到废料、尾矿料都避之不及,以行政命令方式禁止使用,这与目前发展战略是不符合的!要知道,废与不废是相对的,比如搅拌站最好的砂石送到冶炼厂全是废料,因为含铁量极低,隧道开挖的石料属于废石,但到了搅拌站很多却是优质原材,用来生产机制砂变废为宝!可见观念不解决,也制约了固废利用,当然,应用前提就是固废产品质量必须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,特别是放射性、浸出性毒性必须满足要求。
历史原因,造成目前一线操作工人的数量不足,年纪也偏大,大部分也没进行过专门培训,对混凝土认识不全面,加水现象普遍,对施工工艺工序也不了解,再好的混凝土,也达不到预期效果,这也需要加大培训,使其知其然也之所以然。一些单位顺应时代需求,开发机械手代替工人进行操作,工作起来不知疲倦,效率高、质量稳定。也有开发机器人进行智能浇筑振捣工作,也是补充劳动力不足、规范施工、保障质量的好举措。
最后也要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对原材料的质量监管,特别是砂石,不要把这个压力一股脑推给搅拌站,很多时候搅拌站无从选择,地材质量差而且不稳定,如果只查环保、只是以罚代管、不关注砂石质量,混凝土质量如何保障?结构工程质量如何保障?李玉琳老师去国外考察发现,砂石作为商品,有专门机构对其质量进行检查,搅拌站一般不进行砂石质量抽查,因为作为商品砂石出场质量必须合格,这也给我们有很多启发,从源头抓起!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!